適時介入需要把握最佳時機,當發(fā)言者剛完成一個觀點,正要展開下一個話題時,可以自然地插入:“剛才這個觀點很有啟發(fā),讓我們回到最初關于XX的議題?!边@樣的過渡既不會顯得突兀,又能有效拉回主題。
時間提醒也是個得體的方法,“注意到距離會議結束還有十五分鐘,我們能否先就主要議題形成決議?”這樣的提醒將大家的注意力重新拉回到會議目標上。如果手頭有會議議程,可以指著相應條目說:“按照議程,這個環(huán)節(jié)我們應該討論XX?!?/p>
當討論偏離時,可以提出一個緊扣主題的問題:“這個想法很有意思,不過我們能否先確定一下,這個方案如何幫助我們實現(xiàn)XX?”開放式的問題比直接的否定更容易讓人接受。
在白板上畫出討論脈絡圖,標出當前討論與主題的關聯(lián)點,視覺化的呈現(xiàn)往往比言語更有說服力。或者可以說:“讓我把大家的想法記錄在白板上,這樣我們能更清楚地看到這些討論與主題的聯(lián)系?!?/p>
優(yōu)秀的會議主持人會在討論開始偏離時輕輕敲擊桌面:“讓我們記住今天會議的主要目標?!被蛘咄ㄟ^點名的方式:“XX,關于這個議題你有什么建議?”這種溫和的干預既能糾正方向,又不會挫傷參與者的積極性。

當發(fā)現(xiàn)討論偏離時,可以稍稍調整坐姿,身體前傾,這個動作往往能引起注意?;蛘哂闷诖哪抗猸h(huán)視全場,這些細微的肢體語言都在無聲地傳遞著“該回到正題了”的信號。
與其說“這個話題與會議無關”,不如說“這個話題很值得深入探討,建議我們另外安排時間專門討論”。這樣的表達既尊重了發(fā)言者,又維護了會議秩序。
培養(yǎng)這種引導能力需要敏銳的觀察力和豐富的經(jīng)驗,要注意分辨什么是真正的偏離主題,什么是富有創(chuàng)見的發(fā)散性思維。有時候看似離題萬里的討論,反而可能激發(fā)出最好的解決方案。
引導討論的終極目的不是為了控制言論,而是確保會議富有成效。當每個人都學會適時地將討論引回正軌,會議就能在自由發(fā)散和聚焦主題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。

 
 























